(校首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壁辉教授:“中国扬子鳄之父”
 预审:周文洁  时间:2014-09-16 点击数:
 

“中国扬子鳄之父”,是2009127日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对陈壁辉先生的尊称。陈壁辉先生,1931年出生于福建平和,1954年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安徽师大生物系任教,长期从事脊椎动物学教学和安徽省鱼类资源和兽类资源研究,其中对扬子鳄的研究尤为深入系统,并成功解决了极危种扬子鳄的饲养和繁殖技术难题,是我国最著名的鳄类专家之一。

在安徽师大任教的四十五年期间,陈壁辉先生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他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他像庄稼人一样,用勤劳的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发表论文60多篇,著作5本,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1987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站在教学改革前列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陈先生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务必要“因才施教”。他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有无尽到职责,课有没有教好,不能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教师评价教师,要到同学那里找答案。那种不分对象的教法是不可取的,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因此,他总是在充公分析施教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基本状况后订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才施教”。他根据改革高考后第一届通过统一考试录取入学同学的文化起点高、水平齐以及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胆的把脊椎动物学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及学术界研究争论的问题充实到教学内容里去,并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丰富了同学的知识,扩大了同学的视野,拓宽了同学的思路。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他依据教材内容出了几十道思考题,及时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次重点发言机会,有的同学对试题理解得不透彻,答的不全面,其他同学也未补充到的,他及时给予补充和解答。同学们很自然地根据这些思考题把整个教材的内容都贯串在一起。同学们说“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堂讨论不光是掌握了知识,更可贵的是学会了怎样去思考。”在考试方法上,陈先生除注意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陈先生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拘成规,敢于打破教师台上站着讲、学生台下坐着听,老师抬头黑板上写,学生埋头记笔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预习-讨论-总结-指导”的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教材,课堂上进行讨论,根据讨论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老师及时作总结,把普遍不理解的问题重点提出来讲透。调动学生和老师一道去思考理解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同学们不但学的深、透、活,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广泛好评。目前本科毕业于安徽师大生物系的6名杰青和韩斌院士在校学习期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陈先生的教导。

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生物教学需要大量标本实例,但当时无论是资金还是采购来源都十分稀少,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陈先生带领青年老师和学生想尽办法寻找生物资源,到农村寻找死猫尸体,到屠宰场取蛔虫和各种寄生虫,到塘边捕捉水螅……教学所用的动物各系统的标本都是自己制作,根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分类标本采取不同的做法,如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需要将高纯度福尔马林注入动物尸体之后泡制,防止腐烂;而鸟类和兽类标本的防腐则更复杂,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经常采用一些容易获取的原料,自己制作防腐膏,将樟脑丸碾碎与肥皂溶液及砒霜混合均匀,涂抹在动物毛皮上,之后再填入填充料,制成标本。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大剂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自然是有害的,但是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陈先生与大家一道以教学为重,指导制作了大量标本,这些标本资源既是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很好的科普教育资源。2001年,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库被列为安徽省重大建设专项,现已建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标本馆。2006年标本馆被批准为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生物标本资源也被列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心科学研究结硕果

1956年,陈先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东北师大由苏联专家执教的研究生班学习,由于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学习很努力,学业水平提高很快,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研究生毕业回校后,他感到生物科软硬件较差,暗下决心要一步步地赶上去,大炼钢铁过后,他立即投入安徽省动物资源调查的研究中。文革之前,重点研究了鱼类和兽类,并采集到皖南鱼类105种,同时初步掌握了安徽省兽类和一些兽类的生态资料。1973-1974年参加了由水产部组织的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因水产干部对调查方法和分类不太熟悉,陈先生便自编教材,给安庆地区和芜湖地区的水产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同时实地参加他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进行技术指导。1975年重点参加省林业厅组织的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帮助林业厅出版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刊物6期,获得了林业部和其他兄弟省林业厅的一致好评。

 1978年开始,陈先生开始关注扬子鳄的生态学研究。1980年,根据中美科技协定美国派专家来我国进行扬子鳄研究,陈先生被林业部任命为中美联合研究组组长。此后,对扬子鳄的研究尤为深入,内容涉及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态学、人工饲养和繁殖、保护和利用等,重点弄清了扬子鳄的基础生态学研究(此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并在宣城建立了国际知名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2年扬子鳄实现人工繁育成功,1984年突破规模化人工繁育工作。为扬子鳄物种的成功保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获得了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由于扬子鳄研究取得较大成就,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注意。1981年陈先生被吸收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委员会鳄类专家组成员,他的名字也列入1982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名录辞典。之后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专家前来参观访问,交谈研究情况;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外信件索取文章并询问有关研究情况。交流中,陈先生也经常收到大量国外研究文章,这反过来又促进和帮助了我国对扬子鳄的研究更加深入。

在扬子鳄研究的成果也引起国内的重视,特别是领导机构林业部和中科院的重视,林业部领导亲自下来为陈先生的科研做鉴定,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多次采访并报道,2009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门进行了报道。林业部组团代表我国政府赴泰国(1983年)和美国(1988年)执行中泰-中美科技协定均让陈先生参加并负责技术业务,同时聘为林业部保护司全国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技术委员会(由13位专家组成)。

1985年,我校生物系动物学硕士授予权获批准,是在学校理科各系中最早获得授予权之一的院系,陈先生在国外英文发表的“皖南梅花鹿的生态研究”和著作《扬子鳄》等科研成果为主要成果支撑;1986年,为动物学成功申报省重点建设学科提供了重要科研成果支撑;同时也为学院后来成功申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生态学和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倾心育人培养后学

“一枝独秀不是春”。陈先生深知教学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他对青年教师要求严格,关心备至,要求做到的必须做到,要求完成的要不折不扣的完成。没有按要求完成的,他会毫不留情的严肃批评。他关心青年教师,总是看他们的长处,希望他们迅速的成长。实验室里他手把手教,野外工作带他们去实地考察,亲自采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带领年轻老师和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时,陈先生注重科研方法的教育,捕捉到动物之后,详细记录捕捉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回校解剖之后再将其食物内容、消化情况、生殖发育状况等信息补充完整,形成一份原始记录,累积大量原始记录之后,对其信息进行分析,就能比较准确完整地了解该物种的生活习性。他把自己的经历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他特别希望年轻人超过自己,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看到有的年轻教师对外语重视不够,抓的不紧,就督促他们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把自己阅读外文资料的甜头讲给他们听,要求他们及时了解世界研究动向,以便迎头赶上。

现在,学院以吴孝兵教授为首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秉承陈先生的治学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陈先生对青年教师关心备至,同样,对学生更是精心培育。只要学生有要求,他能办到的都会给予满足,他经常给同学们作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满足同学的求知欲。他在讲座中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教学体会、谈科研感受、谈出国见闻,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的培养同学们爱祖国、爱科学、爱事业以及甘于吃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因教书育人表现突出,1986年,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暨第二课堂最佳指导奖”,并先后受到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的表彰奖励。现在,陈先生所指导的10余名研究生都在大学任职,都为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动物学专业人才,谈起陈先生,大家都很感激老师的精心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