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首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评估结果,我校报送的自评报告《“四动机制”全方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六位一体”全过程构建教师评价体系》被评定为“好”等次,认为我校项目建设良好,可作为示范项目向全省高校进行推介。此前,学校报送的《“六位一体”推进高校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建设》被教育厅评为“2021年度教师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近年来,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以“党管人才、聚焦主业、激励全员、追求卓越”为主线,以“治理推动、学院驱动、部门联动、人才自动”的“四动机制”全方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引、育、稳、用、管、服”全过程构建“六位一体”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为学校实施“两大振兴行动计划”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治理推动,营造人才发展的改革氛围。学校以问题意识为工作导向,围绕人才“六字真经”“引、育、稳、用、管、服”,“六位一体”全过程构建评价体系,修订了师德师风、招聘引才、职务晋升、人才项目、人才考核和党管人才等方面系列文件和实施办法,彰显出改革的力度。一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学校制定《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全面领导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坚持招聘引才多元评价,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采取学院初步考察和学校集中统一考核方式,严把政治关、师德关,采用“一人一议”方式,引才更加精准。三是坚持职务晋升多元评价,激发活力使用人才。坚决破除“五唯”倾向,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多学科特点,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职级晋升标准。四是坚持人才项目多元评价,加大投入培育人才。构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金字塔式学科和教学人才体系,评价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五是坚持人才考核多元评价,创新机制稳定人才。坚持聘期考核、晋升高级职称首聘期考核、引进人才首聘期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六是坚持党管人才重要原则,加强管理重视人才。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坚持党委集体领导,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人才队伍规划、引进、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评审与考核等工作,均由学校党委研究决定。营造重视人才良好氛围。连续四年召开新晋升高级职称教师座谈会,召开学科和教学人才聘任大会,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学院驱动,两级管理释放学院办学自主权。学校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一院一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等工作策略。一是“一院一策”,制定各职级岗位实施细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岗位职责考核由学院自主开展,学校审核备案。二是“一人(事)一议”,释放学院主动权和人才裁量灵活度。采取学院初步考察和学校集中统一考核方式,严把政治关、师德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结合人才的科研成果、发展潜力,采取“一人一议”的方法,增强人才引进、考核等工作的精准性。
部门联动,汇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建立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人才、校领导午餐会等制度,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关心关爱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
人才自动,奖惩并举激发干事活力。用好奖惩“指挥棒”。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等首要核心内容。引导教师多元化发展。设置各类岗位任职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审标准,引导教师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领域内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断增强考核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学校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人才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修订和出台了各类人才评价制度文件,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出台学科和教学人才、教师系列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首聘期履职考核办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进一步细化分类分层的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体系,首次成功实施专业技术职务晋升“3+3”首聘期考核工作。人才引进质量显著提高。引进博士3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级职称2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30人。中科院“百人”1人、省“百人”5人、“长江”讲席学者1人、“海外优青”1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凸显。获得“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席学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国家优青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青年皖江学者6人、省“百人”8人、省“特支计划”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110人。人才干事活力更加激发。共聘任学科和教学人才234人,约占专任教师的13%,每年经费投入2500余万元。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梯队,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力地稳定了高层次人才,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能上能下”机制更加完善。组织开展了4次聘期考核工作。完成“文津名师”聘期考核和“文津学者”中期考核。组织两次引进人才的首个聘期考核。改善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杜绝“躺平”现象,完善了“能上能下”的岗位管理制度,提高了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