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陶富源教授:“我期待给你们上课”

时间:2015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数:

陶富源教授是我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教授。老师曾获得包括“全国模范教师”在内的种种耀眼的称号和荣誉,令我们这些后生小辈肃然起敬。听说老师要给我们上课,大家都感到十分荣幸,特别是那些来自外校、外地的同学更是满怀期待,愿通过上课,领略先生的风采,并先生那里获得教益。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先生对给我们上课也抱有期待。先生上第一堂课,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期待给你们上课”。他那略带江苏海安口音的沉稳语调和古稀长者的凝重神情,令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心头一振,为之动容,并随之定格为一种永恒。从来只有学生期待好老师上课,那里听说,有老师期待给学生上课的呢?我们有些不解。在课堂上,先生一语带过,对此没有多说。只是在课间休息与先生闲聊时,我们才对先生此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先生年过70,从教44年,2010年退休。但先生退而不休,继续从事科研,和承担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部分教学工作。用先生的话说:“我这一辈子,与学生为友,以教书为乐,走上讲台就兴奋,学生满意就高兴。”先生说,毕竟老了。再过几年,想要上课也讲不动了。来日无多,因此我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先生对教育事业和青年学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叹!

研讨式的授课方式

先生的授课方式与不少老师不同。上课前的两个星期,他把自己这门课包含有“十六讲” 的内容授课大纲,和围绕该大纲,他所撰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教学材料,用电子邮件发给了我们,并给每个博士生分配了两三个专题的主讲任务,要求主讲者围绕授课大纲,预习理解、充实他所发的讲课材料,其他非主讲同学也要预习、理解,以便有准备地上课。在课堂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主讲同学以个性化的方式阐述主讲的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其间,其他同学也可以就某个观点进行提问、讨论,包括争论。而老师则在其中负责引导、启发、拓展和延伸,并进行最后的总结。

这种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对于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我们来说,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带劲、特有收获。一是同学们上课都是有备而来。也就是说,打的不是被动的仗,而是主动的仗。几乎每个同学在准备主讲稿时,对老师下发的教学材料,都至少阅读、学习了三遍。另外,还需要自己搜集、补充一些材料,加以反复思考,进行归纳总结。这其中的工作量可不小,但做得很值得。因为其效果不是那种被动听课的所谓“雨过地皮湿”,所能比拟的。二是通过讨论拓展了教学空间。主讲同学在课堂上对自己分到的专题侃侃而谈,其他同学提出或赞同、或补充、或反对的意见,于是少不了一番你争我辩。正是在这种辩论中深化了思想认识,在碰撞中激发了学术火花,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总结提升了教学层次。同学们讨论时,坐在一旁的老师聚精会神,仔细聆听。他不随便打断同学们的交流,可一旦发现有同学的观点或论证有明显的硬伤、思路有所偏离,以及难点没有突破时,便随时加以纠正,或在重点的地方引申阐述。特别是陶老师关于讨论的总结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位同学曾感叹说,如果把老师总结的内容加以扩充、展开,那末可就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了。

    这种研讨式的授课方式,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以致有两位中年访问学者也主动前来听课,直到这门课结束。每个专题的讲授、讨论,大都延续整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长达三、四个小时,但大家仍兴趣盎然,不能不说,这得益于这种研讨式的授课方式。

贴近现实的专题设置

据我们所知,有些老师也想采用“研讨式”的授课方式,但最终都以效果不佳而草草收场。关于个中原因,我们曾特意请教过先生。先生说,这里的关键在于要精心进行专题设置。所谓精心,就是要围绕现实问题,包括现实理论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设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研讨式教学才能顺利并成功进行下去。否则,就会讨论不起来,或讨论不下去。出现所谓的“冷场”。

前文提及先生为这门课设置的十六个专题,应该说,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是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的。比如,针对西方延续几十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思潮,授课大纲设置“马克思主义创立者述评”专题,针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论”的观点设置了“坚持唯物主义,反对‘超越论’思维”的专题。另外,针对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评价民主社会主义、如何理解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关系,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如何进行当代中国利益关系的协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等等问题,都在讲授中设置了相关专题。通过这些专题的设置和讲解,引导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生这样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使我们开了眼界,一改“原理课”在不少学生心目中那种刻板枯燥的形象,而生动鲜活了起来。有同学感慨说:“这样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才是能触动人心灵的可亲的马克思主义”。

先生的格言

先生为人随和,和同学们交流,脸上总是面带微笑。我们给他杯子里倒开水,有时因全神贯注,忘记了。老师便站起来,自己倒,并不忘给坐在他身边的同学杯子里续水。此情此景,虽说平常,但令人感动。先生上课总是提前十分钟到达。这让拧着早点或是以各种借口踩点到的同学感到很不好意思,这样一来大家也都意识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先生在讲授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样一点。即他在讲授中,不经意说出的一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珠玉般的语言。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把这些语言加以汇集,名曰陶富源先生格言。比如在谈到做学问不要急于求成时,先生说:“只要方向正确,不怕路途遥远”;在谈到人生命运时,先生说:“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在谈到高校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先生说:“搞好教学是立足之本,搞好科研是发展之路”。在谈到教师工作的意义时,先生说:“教师的工作台并不宽大,但他手中握有祖国的未来”。在谈到师生关系时,先生说:“教师不只是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而是师生相互点燃,共烛光明”。在谈到要多读书时,先生说:“大凡所学,皆成性格”。如此等等。先生这些凝结人生信仰、思想境界的语言,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我们学生来说,在求学期间,能有机会授业于陶先生门下,实为弟子人生之大幸。

2014级博士生 张筱荣 牛云芳 张园园)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1 安徽师范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行政楼 | 电话/传真:0553-5910068 | 邮箱: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