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有这样一位老教授, 2002年就已退休的他,依然笔耕不辍,几十年来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多年在“CSCD”上发表论文数量居全国首位,1986年后分别被聘为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荣获中国奇异摄动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他的论文曾被评为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和 “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他,就是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莫嘉琪。
皓首穷经为科研
在莫教授的家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书柜中满满的书籍。书桌上摊开的厚厚的书本和一摞摞演算的稿纸。“科研就是我最大的兴趣!现在的我每天至少要做十小时以上的科研工作。”正因为始终秉承着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莫教授退休10余年,就撰写了300多篇科研论文。
莫教授身体不好,曾经做过三根心脏主动脉“支架“手术,在1988年急性心梗发作留下的另一根心脏主动脉现在还被堵塞中,多走几步路都会觉得力不从心,这样的身体状况给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莫教授一直坚持搞科研,他觉得科研是一种精神,支撑着他每天沉浸其中,苦心钻研。家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每每劝他中途休息一会儿,莫教授却很倔,“搞科研就要钻进去,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要顺着思路探索下去,是不能被打断的!”
有一次,莫教授生病住院,数计学院陈怀军老师到医院探望莫教授。刚一进医院,陈老师就被主任医师王安才和值班护士拉住,他们好奇地问,那位生病的老先生怎么从早到晚都捧着个电脑,连在病床上也不歇着?看到医生护士诧异的表情,陈老师笑着说:“莫教授带着电脑可不是像年轻人一样闲着无聊玩电脑游戏,他是在写论文呢!”医生和护士们都很惊讶,这位7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尽然如此痴迷他的科研,连一分一秒也不肯放过。
一天的光景对于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来说只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对于莫教授而言,每一天进行科研的时间都弥足珍贵,可以攻克无数难题,日复一日,从不怠慢。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脑子里想着的也是跟科研有关的知识,“我做梦都是梦到和我的研究课题相关的内容,只要一有灵感,哪怕是半夜两三点我也马上起床记录,避免早晨起床时被遗忘。”莫教授说,“当你将科研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时,你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
莫教授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 其中被《SCI》收录150余篇。近十余年来,莫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每年公布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的排名榜,多次在“年度个人论文数”中排名全国第一。他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
呕心沥血酿佳话
莫教授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对科研一要感兴趣;二要坚持,能够持之以恒;三要有好的科研方法;四要打牢学术基础,更好地进行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1986年任硕士生导师起,莫教授就运用了独特的“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介绍说:“在课上由学生轮流负责全面系统的发言,其他学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想法,可以随时表达出来,然后大家一起针对具体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讨论时,讨论班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言,没有任何限制,在这样的上课氛围中,同学们有时为了一个问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舌战群儒,侃侃而谈,在一次次智慧交锋中碰撞出新火花。在莫教授的课堂上,同学们经过一次次头脑风暴的洗礼,找到了各自的兴趣所在,许多学生都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受益人。
莫教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成绩,引起了国内同行们的广泛关注。莫教授退休后,受到多个学校的邀请,希望他前去指导任教,湖州师范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的湖州师院,部分教师在科研上有畏难情绪,非常需要莫教授前去指导。莫教授深知科研对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决定前往。“帮助一个学校摆脱落后的科研环境是一个科研人该做的事。”莫教授肯定的说。
莫教授来到湖州师范学院,也将自己独创的“讨论法”带到了湖州师范学院,希望能在科研上帮助湖州师院一些中青年教师。几年之后,学院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起色。湖州师院唐荣荣老师,在莫教授指导之前觉得科研论文特别难写,参加讨论班,受到莫老师的点拨后,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快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还被美国《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成功当选中国数学会奇异摄动分会理事。莫教授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给唐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唐老师还常常谈起莫教授当年对他的栽培。在湖州师范学院参加讨论班的老师和唐老师一样,都在科研上获得很大的收益,在这期间,几乎每人都提升了一级职称。
丹心一片育桃李
执教几十年来,莫教授对师大和师大人总有着难舍的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诚挚地向莫教授发出邀请,请他去上海大学任教。后来,上海交通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是莫教授坚持留在师大,与同仁们一起为学校人才培养做积极贡献。
执教期间,莫教授一心为学生考虑。数学是很多专业考研必考科目,也是很多同学考研路上的“拦路虎”,莫教授知道同学们在数学上的学习困难后,特地向学校申请,在物理系加开一门选修课,尽可能给有考研意向同学提供帮助。莫教授的苦心赢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支持,每次上课都“人满为患”,很多非本专业的学生自备板凳坐在教室的过道上听莫教授讲课。在莫教授的教导下,很多学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跨专业的爱上了数学,现在和莫教授一样奋斗在数学战线上的葛红霞就是其中之一。葛红霞原是师大电子系的学生,莫教授的每堂课她都来旁听。有一天下课后,当时还是学生的葛红霞找到莫教授,小声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跟着莫教授学习数学专业的想法,但是又怕自己因为跨专业的原因会有困难。莫教授听完她的话一直鼓励她,并给她很多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葛红霞考取了莫教授的研究生,跟着自己的导师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后来葛红霞有又进了上海大学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就被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现在宁波大学任教的葛红霞,提起莫教授还是感激不已。
退休后的莫教授,虽然在家坚持科研,但他对学生的关怀仍然一如既往,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学生经常通过邮件的形式向他请教有关科研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莫教授从不拒绝,总是在第一时间通过E-Mail作出回复。莫教授很乐意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帮助,莫教授感慨道,“我个人的利益不重要,老一辈们一定要扶持帮助新一辈的年轻人,因为未来要靠他们年轻人。
一位姓谢的研究生特意将在上海出生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谢申琪”,以表达自己对莫教授的敬重。桃李满天下的莫教授,每每谈及自己的学生,总是谦虚的说“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只是引路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莫教授有着自己的执著与坚持,几十年来,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科研,从未停止他心中最神圣的科学研究,也从未停止对年轻人的提携,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无私而伟大的事情,而仅仅认为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位人民教师份内的事儿。莫教授始终将科研和育人当成毕生事业,一干就是一辈子。(校记者团 方彭依梦 袁媛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