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4月25日下午三点半至五点半,俞晓红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308直播教室,为北京大学学生做了一场题为《< 红楼梦>“戏中戏”叙事》的演讲。部分在北京大学访学进修的高校教师、北京曹雪芹美学中心的部分会员,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等附近其他高校喜爱红学的大学生,也闻讯赶来,到堂听讲。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瑰宝。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朗先生任总策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智慧树网于2007年3月始开设《伟大的< 红楼梦>》网络共享课程,引导全国大学生重读经典《红楼梦》,并介绍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慕课汇聚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王蒙、张庆善、孙逊、白先勇等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集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骨干力量。该课程每学期安排四次见面课(讲座),以跨校直播互动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和学校围墙,使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在政府、学校、教师和网络平台的共同协作下成为可能。
俞晓红教授的演讲系本学期《伟大的< 红楼梦>》慕课直播见面课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戏中戏”原为戏剧概念,指的是在一部(出)戏中套演另一部(出)戏的结构形式,相当于在正常演出的戏剧进程中“插演”另一个游离于原剧情节之外的戏剧故事或戏剧情境。所谓“戏中戏”叙事,是借用戏剧概念来阐述《红楼梦》运用“戏中套戏”“戏中演戏”的理念以营构小说情节所达至的叙事效果。出现在《红楼梦》小说文本中的戏曲元素在在而有,与其他元素一起,共构了小说人物依存的文化生活图景。《红楼梦》对戏曲的引用,引导了一种新的阅读小说的方式,令读者不再沉湎于线性阅读所致的愉悦。
伴随授课进程,智慧树网连线了西安交通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的选修课教室,地处西北和东北的两所大学的两百余名在校大学生跨校跨地参与了见面课,网络远端的听课场景同步呈现在直播现场讲台前方和教室后方的两块大屏幕上,授课PPT则在其他三块屏幕上同时播放。授课时长预定100分钟,随后进入20分钟的跨校连线互动阶段。西安交通大学的三名学生和佳木斯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提问:“《红楼梦》中设置了那么多有叙事职责的戏曲,与曹雪芹身世、家学渊源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它们能不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戏中戏’的写作手法对我们现在的写作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我们如何借用潜文本来扩大我们文章的生命力?”“相对于《红楼梦》中其他的引用,如诗歌、典故、神话的引用,‘戏中戏’引用的美学价值是不是其他的引用所无法到达的?”“第29回《白蛇记》写白手起家,《南柯梦》写人生梦幻,与贾氏家族的平稳状态是否并不吻合?”“《西厢记》崔张故事和《牡丹亭》柳杜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林黛玉为什么不为他们感到欢喜,而是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呢?”俞晓红教授对提问者的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善于反向思维和追问式的思考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殖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俞晓红教授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题旨新颖,思路清晰,材料翔实,观点步步推进,兼之PPT制作精良,图文并茂,视频播放效果明显,获得了主办方和现场听众的好评。据智慧树网后台统计,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实时连线收看这次慕课的学习者逾4800人,异时连线自主学习者逾4万人,相加达到45760人。因选课还在进行中,预计到期末,通过视频学习这门课的人数会超过5万人。根据相关规定,他们学习完一定数量的慕课之后,会获得相应学分。
大数据时代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采取强强合作方式,积极促进课堂教学和网络推广有机结合,开展跨地跨校的慕课协同教学,用优质慕课资源补齐区域和校际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短板,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每一位学生:这正是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的主体内容。北京大学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面,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