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吾师】项念东:“做一个称职的大学老师”

时间:2018年10月24日 00:00 点击数:

他是安徽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是全省首届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的获得者,也是学生心目中一位“亦师亦友亦兄”的老师。他,就是2018安徽师范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获得者,文学院教授项念东老师

不懈追寻“教学之道”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上好每节课是我的责任。从教20年来,项念东老师坚守初心,潜心教学,专心育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懈追寻自己的教学之道

他认为,大学教育首先应注重思想的交流与启发。每一个同学都有其独特性,平等的交流对话、有深度的思想碰撞,才是对学生自主人格真正的尊重。同时,这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促进。教育乃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照面,也是在对另一个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观照中反思自身的过程。

其次,大学教育应关注专业性,更应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他特别提到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的警告,“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愈高,愈受限于相当狭隘的知识领域。”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使得专业知识分工越来越细,但知识视野自我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意识掩盖了我们对“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思考。大学乃是一种成之学,专业知识的背后,还应延伸一份对一己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充分反思,以及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应有关怀。

因此,从教二十年,项念东老师一直努力实践着四个“有效沟通”:个人所任不同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间的沟通,专业课与公共课、通识课的沟通,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效沟通,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的沟通。在他看来,与教授具体的专业知识相比,教师教会学生不断拓展与完善自己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一位毕业生在毕业前夕给老师的信中曾写道,“大学四年匆匆而过,所幸的是我看了一些书,学会了一些东西,认识了一些好老师,通过老师的思路指引可以自己去寻找接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限于课堂,我认为这才是大学与中学的区别。”

真诚面对专业研究

“大学不是科研院所,但好的教学从来离不开科研。”老师认为学术思考和专业研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根基与思想源泉。人文学科知识层面的发展也许不像理工科那样迅速,但时代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意识的改变、思想方法的调整,都促使教师必须不断予以关注,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

近年来,项念东老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等多项专业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种,在《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2014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撰文指出,学界关于中古史两位大师岑仲勉与陈寅恪的比较研究,“到目前来说,以项念东《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之讨论最为客观深入。”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长、华东师大胡晓明教授则在文章中提到,“项念东关于建立中国诗学考据学的思考,不仅有关考据与诗,而且更透过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学术的诗学之所以要讲考据,不仅仅在于其学科数据建设的意义,更在于一种‘文学之外’的大文学观,以及诗歌研究既真且美的质量。这对于我们当下的古典文学研究,有现实针对性,其选题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真诚面对专业研究,也深深影响到身边的学生。2015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夏兴才这样说道:我之所以能坚持写完4万多字的学年论文,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而且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坚定的指引着我。

过一种“有心”的生活

“带着一颗心行走,过一种‘有心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试炼的过程。”这是项念东老师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写下的个人生活感悟。

他说,首先要学会一种平常心。生活是美丽的,有时甚至美丽的充满魅惑,所以,面对生活的魅惑,学会可能的克制,学会坚定的转身,磨练自我的平常心。其次要锻炼一颗勇敢之心。生活中不仅有阳光,更难免不容逃避的诸般困难,从日常的琐细,到教学中的疑难,以及科研进展中的种种困扰,他常告诫自己要锻炼一颗勇敢之心,学会敢于直面。再次,不忘一份感恩之心。乌鹊反哺,羊羔跪乳,生命最基本的法则不仅仅只是适者生存,还应该有感恩,应该有一些永远的感念。他说,那些曾经在生命的某一个点上给过自己至关重要的勇气、力量和方法的人与事,是无法忘怀的,也是终身不应忘怀的。因此,平常的面对美丽、勇敢的直面现实,对一切常怀感念,这便是项念东所认为的“有心的生活”的三个面相。

古人说教师一职关键在“传道、授业、解惑”,今人又常言“学高、身正”乃从教者的基本法则。而在项念东老师看来,教师更应首先是一个能建立“有心的生活”的人,有着充分自我反思与决断能力的人。因为,只有真正带着一颗心行走,不忘自我的反思与决断,才可以保持清醒,才可能成为真正跳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类笑话的一名教师。

在谈及自我定位时,项念东老师提到,此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做一个称职的大学老师。上好每节课,在保证既有的知识、思想容量不失坠的前提下,尽量把课讲的更贴近学生的理解空间,于知识、兴趣之外养成其一份自由思考的习惯,一直是自己时时为之踌躇并加以努力的方向。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临别之际,恰逢2018级新生开学之时,笔者邀请项念东老师对大一新生提出几句寄语。他认真地写到:给自己留下一个充满书香的大学四年,每日读几页书,写几百字读书笔记,想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教务处 罗文如 孙先林)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1 安徽师范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行政楼 | 电话/传真:0553-5910068 | 邮箱: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