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近五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预审:周文洁  时间:2008-03-27 点击数:
   我国教育近5年来的快速发展可以用两组数字证明: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达到9815.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607亿元;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2003年是240.2亿元,但2006年已经增长到538.3亿元,是2003年的2.4倍。
  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无疑是关键因素。5年来,无论是西部“两基”攻坚从擂响战鼓到顺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发轫到覆盖全国,还是中等职业教育从平淡走向繁荣发展,高等教育从跨越式发展到进而追求质量,我国教育所有的大踏步前进都离不开教育投入的支撑。政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让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加大投入让教育发展血脉更畅通
  “最近5年,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回首过去,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张文瑞,这位在六盘山深处干了几十年教育的同志,颇多感慨:这些年,政府确实是给教育投了大钱。“5年前我们的条件,说来你可能感到奇怪,像电安中学,直到2004年危房率还是100%,房子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用杨木椽子支撑起来的土坯房,破旧不堪。”张文瑞说那时坐在教室里可以看到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学校穷得连厕所都没有,就用麻布片遮起来当厕所用。电安中学的简陋并不是个案,据统计,隆德全县2003年小学危房率是15%,初中是36%。不少山区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实验设备基本没有。
  “从2003年开始,政府开始大规模投钱了,先是‘二期义教工程’的933万元,接着‘二期危改工程’资金下来了575万元。‘农村寄宿制工程’是大头,加上县里的配套资金一共2200万元。”张文瑞说,之前还真没见过这么多钱,从来都是感觉极度缺钱。有了钱,隆德的教育发展变得血脉畅通。张文瑞介绍,这几年全县兴建、改建、扩建校舍86000多平方米,购置配发近400万元的图书设备,还为全县配备桌椅板凳1万余套。“现在的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上学不用交杂费,几年前真是不敢想。”
  正如张文瑞的感觉,过去的5年是教育优先发展的5年。国家和各级政府拿出了大笔资金,用于教育发展,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到去年年底,西部“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完成,主要目标如期实现;农村寄宿制工程顺利推进,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规模达到近3000万元,其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达到53.6%,为贫困地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对于读书的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6级学生汪文丽更有感触。入校报到时她的学费是向亲戚借的,但入校不久,学校就帮她落实了勤工助学岗位,享受到了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以及后来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汪文丽说新的国家资助政策让她感受到了冬天里的温暖。令人高兴的是,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名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名学生像汪文丽一样感受到了这种温暖。为了给更多像汪文丽这样的贫困生的成长加油,这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排资金最多、力度最大的助学新政仅仅在去年下半年就投入了154亿元,而今年的数字将达到318亿元。
  当然,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所有农村的孩子上学不用再交杂费了。2007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惠及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新机制使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广大农民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加大投入深刻改变着我国教育发展的轮廓
  过去的5年,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落实。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背景下,一系列教育工程密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的百万扩招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纷纷在国家投入的保障下迅速推进。
  农村义务教育成为5年来教育发展的最大亮点。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
  “过去5年,本届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一年一大步,每年都有新亮点。”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姜沛民说,2004年国家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60亿元实施新一轮危房改造工程、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每一笔都是巨额投入。而随后推出的“两免一补”政策和逐步建立到位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也正是在国家巨额财政保障下实施的。
  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达到2177.28亿元,为2002年的1.73倍,其中,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为1880.5亿元,为2002年的1.9倍。正是投入的大量增加,让农村教育如饮甘露,生机勃勃。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最重要的成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说,它实现的是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应运而生到覆盖全国农村地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这项机制的建立可以说综合考虑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所需,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投入和长远的保障机制。”田祖荫说,这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它的完善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源源不断地得到发展的血液。
  加大投入夯实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根基
  到2007年底,我国“两基”覆盖率达到99%,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样是在当年,中等职业学校实现招生801万人,顺利实现了连续3年的扩招计划。同时,高等教育也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走上注重质量的发展道路。5年来,国家在教育上的大投入已经结下累累硕果。
  “农村牧区的孩子实现了学有所教是我这几年非常真实的感受。”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郑福田目睹了自己的家乡——内蒙古翁牛特旗这几年教育的变化。“六七年前还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学,上学的孩子大多也住不了宿,冬天早晨上学小脸都冻得红彤彤,跑很远的路去学校。现在好了,一所所新的寄宿制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就学条件大大改善,并且免费上学。”
  郑福田说,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心存感激的。他认为,国家最近几年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既有解决过去问题的,又有面向未来的,既有着眼当下难题的,又有筹划未来的,所有的努力将发挥很好的协同作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最终将有助于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一直颇受各界关注。可喜的是,如今这个目标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明确目标。为此,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去年,国家决定在3年时间里再增加470亿元,调整和完善新机制改革的有关政策,让免费变得更彻底,学校的运转更有保障。而新的国家资助体系也在抓紧落实,预计全部政策落实到位后,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左右。
  教育投入作为教育发展的后盾,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郑福田希望,今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各级政府中能得到进一步落实,努力加大投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养分。“作为政协委员,我会一直关注教育投入,期待着4%目标的早日实现。”郑福田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