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安徽省教育厅 程艺
(2009年9月15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在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已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安徽教育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二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三是职业教育有了大发展。这些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立足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1.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发展协调
60年前,全省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仅有12399所、92所、5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每十万人口中在校生小学2383.7人、初中94人、高中15.8人,基础教育水平极其落后,全省人口85%以上是文盲。文革期间,又出现了一段畸形发展,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06年我省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截至2008年底,我省每十万人口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8505人、5072人和3624人,位于全国第14位、第9位和第5位,全省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4%和9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和0.5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在全国“二片”地区领先。
1949-2008年每十万人口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校生变化情况(单位:人)
长期以来,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当落后,1978年底,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仅为1861万平方米,其中一大半是危房和草房。现在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5828万平方米,生机比为10.6:1,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覆盖全省96%左右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这句长期用来描述安徽基础教育状况的顺口溜已成历史。
1949年,全省仅有普通中学教师1724人,小学教师19855人;1978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总数虽达43.7万人,但民办教职工占了60.6%,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30年来,全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较全国提前一年解决了民师问题。2008年,全省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97.9%和91%,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2.职业教育曲折发展,趋于成熟
1949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仅24所,在校生5446人,教职工1004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较快,1957年,全省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所,在校生3.6万人。文革期间,职业技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后,经过恢复、整顿,职业技术教育又呈现了勃勃生机。2008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655所、招生38.4万人、在校生98.1万人,分别是1978年112所、1.9万人、3.3万人的5.8倍、20.3倍和30.6倍,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为4.6:5.4,全省中职教育重点学校69所、省级示范学校53所、合格县区职教中心38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已达2456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3.6%。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无到有,高等职业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已超过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和在校生的一半。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失调状况的扭转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壮大,标志着全省职业教育已趋成熟。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日前又出台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我省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1949-2008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情况
3.成人教育从无到有,形成体系
这种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举办函授教育、夜大学和业余大学,文革时几乎全被取消,除“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外,初等和中等成人教育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努力,全省成人教育已成体系,规模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成人高校6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7.1万人;成人中专学校83所,在校生4.7万人。1978年以来,成人高校毕业58.6万人,成人中专毕业44.4万人,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以来共毕业30.1万人。成人教育已成为实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
1949-2008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4.高等教育跨越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
1949年,全省高等学校只有2所,在校生1052人,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3.8人。60年来,经过改造创建、恢复式发展、深化体制和结构改革,特别是在1999年我省作出“刻不容缓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以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15%、达到15.5%为标志,我省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95所,比1949年增加93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为80.8万人,是1949年的76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5.2%增至21.2%;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1658人,是1949年的436.32倍。1977年至2008年,全省高校共为社会输送了191.1万高等教育毕业生。
1949-2008年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随着在校人数的增长,我省高校的办学资产也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已达268亿元,是1998年的13倍。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已达4362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2%,普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由21.8%提高到26.2%。
二、改革创新,教育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
安徽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贯彻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全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办学模式,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基础教育领域,上世纪70年代前,我省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地方的办学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1983年开始,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分级管理的两个《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基本建立。针对2000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冲击,我省率先提出“一破三立”(“一破”就是撤消乡镇教办,“三立”包括成立中心学校、设立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设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进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国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提供了实证和经验。
在职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了“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管理新体制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8年,全省行业主管部门主办、企业举办、民办的中职学校达269所,民办其他中职机构21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30所。
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以省管理为主,省、市和社会力量共建共管”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前,安徽只有省、部办学,目前全省95所普通高校中,部属2所,省属29所,市政府举办22所,行业厅局举办19所,大型国有企业举办6所,民办17所,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格局基本形成。
2.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在基础教育方面,金寨、青阳两县从2006年起被国家确定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我省成为中东部仅有的3个试点省之一。在试点的基础上,自2007年春季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机制的实施,使我省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部纳入政府保障范围,真正完成了“义务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变革。
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我省积极实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投入机制改革,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和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努力增加投入的新模式,为我省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我省把实现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2001年1月,启动了33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4月,芜湖市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6年全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铜陵十年均衡发展经验为代表,安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领先全国。
为适应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从1978年起,我省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全面调整、整顿,综合平衡专业科类布局。1988年,原省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中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通知》,确定了职教改革的思路,即以中专和农村职教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各项改革,办好、办活职业教育,实行教学、技术服务、生产实践三结合,多出一线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教育渐显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我省职业教育逐渐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跨省合作、中外合作;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技能实践性教学,推行订单式培养,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推进集团化办学,成立了汽车、化工等10个职教集团,提升了集约化办学水平。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省高等教育不断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2009年全省应用型学科招生计划所占比重本科为56.3%,高职高专为64.1%,过去以“师、医、农”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大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推动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总结经验,推动安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回首安徽教育60年的历程,有五条基本经验和做法值得继续坚持和完善。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积极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出了“科教兴皖,教育先行”和“安徽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关键在教育”的理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省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安徽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速崛起,必须充分发挥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教育是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内容。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切实维护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权益。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60年来,我们在“穷省办大教育”的前提下,推进了教育的持续发展,主要一条就是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面对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教育有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省情,认真研究教育规律,认真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遵循教育发展固有规律的基础上,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最终提高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五是必须坚持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努力使安徽人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特别是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并重,进一步构建符合安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60年筚路蓝缕,60年薪火相传,安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安徽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新阶段。面对安徽奋力崛起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期待,安徽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当前我省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促进安徽教育的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